
而陜西有色集團近年來積極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已經取得了積極成績。2016年,集團全年實現營業收入1280億元,利稅32.4億元,利潤同比增加1.2億元,生產十種有色金屬129.5萬噸,實現了“十三五”開局首戰告捷。
“要深化企業改革,釋放發展活力。通過提高勞動生產率、加快技術創新、爭取政策支持等一系列組合拳提升盈利能力,并補齊資本運營這個短板,實現產品經營和資本運營雙輪驅動、雙翼齊飛,全面促進企業提質增效。”黃曉平說。在2017年重點工作中,則要推進國有資本投資運營的改革試點,加快改革進程,有效釋放發展活力。
在陜西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計劃中,也明確了要加快推進陜西省國有資本投資公司及國有資本運營公司試點工作,鼓勵符合條件的國有企業成立國有資本投資公司或國有資本運營公司,鼓勵符合條件的大型國有企業成立財務公司,加強內部資金整合和使用。
“我們要把內部的財務公司成立起來,陜西有色集團企業之間要利用財務資金這個平臺,把資金用活。企業里面有的效益好,資金很富裕,有的企業則資金很缺,通過這個平臺可以減少對銀行利息的支出。”黃曉平說。
他表示要同時要加大上市力度,現在幾家遠遠不夠,應該有七八家這樣,利用資本市場把這個資金用活。根據國家相應規定,可以利用部分企業可以自主運作的資金,充分利用資本市場,更好的促進企業效益增長。
另一方面,陜西有色緊跟國家政策、結合自身實際,積極進行去杠桿、降成本的重要實踐。2017年1月,中國建設銀行總行、陜西省國資委與陜西有色集團、陜西煤業化工集團、陜西能源集團三家企業在西安舉辦市場化債轉股合作框架協議簽字儀式。其中,陜西有色集團與建設銀行、省國資委簽訂100億元市場化債轉股框架合作協議。協議的簽署為陜西有色降低資產負債率、調整債務結構、置換高息貸款奠定基礎,最終實現去杠桿、降成本的目的。
同時,陜西有色對企業分類管理,對產業鏈進行延長,尤其是在企業結構的調整上做了大量的工作。集團旗下近40家企業,經過改造,全部將成為股份制。“我認為這幾年,國家在經濟活動中更加理性化了。從十八大之后,不光從黨的建設,對企業的政治要求,反腐倡廉方面力度很大。在經濟治理方面,‘三去一降一補’,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企業改革加大,使經濟逐步走向良性循環。現在的發展速度表面看起來沒有過去快了,但是實際效果比原來好了,所以說是一個比較健康的發展。”黃曉平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