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制液車間里,有這樣一位身兼技術革新與安全守護雙重使命的“多面手”:他是技改現場攻堅克難的“尖兵”,是實驗室里執著鉆研的“創客”,是安全管理中鐵面無私的“衛士”,他就是制液車間技術員賈兆霖——制液車間的追光者,用12年如一日的堅守,在平凡崗位上書寫著不平凡的奮斗篇章。
技改攻堅:在細節中雕琢匠心
“愛琢磨、敢較真”是同事對賈兆霖的一致評價。作為車間技術骨干,他先后參與12項重大技改項目,從浸出車間的填平補齊改造到二次含鋅物料綜合回收利用項目,每一個項目都留下他深耕細作的印記。
實驗室的日光燈見證過凌晨三點的執著。在降低浸出渣含水率的攻關中,他連續3個月蹲守壓濾機旁,記錄200余組實驗數據,從箱式壓濾機的風吹試驗參數優化,到壓榨技術的引進改良,最終將浸出渣含水率從30%控制到22%,達到行業先進水平。這項看似微小的改進,每年為公司渣處理車間節約成本超過50余萬元。在系統除氟氯戰役中,他化身“數據偵探”,在實驗室開展20余次除氟劑的對比實驗,終于使系統氟離子濃度從2g/L降至0.08g/L,系統氯離子濃度控制在0.8g/L以內。他還根據生產實際情況提出外購氧化鋅生產線“兩段浸出+渣漿水洗”工藝,讓鉛渣含鋅量降低2.5個百分點,鋅回收率提升的背后,是他在生產線上來來回回奔走的身影。
創新賦能:讓數據轉化為生產力
走進賈兆霖的辦公室,最顯眼的是柜子里的80余份實驗報告。作為公司“創新達人”,他年均開展20余次工藝實驗,用數據為生產裝上“智能引擎”。
在浸出渣漿化水洗實驗中,他按照公司“實驗室-中試-量產”三級驗證體系,親自跟蹤生產,最終實現實驗室與生產現場數據誤差小于5%,為工藝落地提供了可靠依據。這種“釘釘子”精神讓他共收獲了5篇期刊論文、2項實用新型專利,還有2項在審專利。
在降本增效戰場上,他是精打細算的“技術管家”。為除氟工序加裝氟度計,通過勞動競賽將除氟劑用量壓縮10%;給鎘回收工序配備極譜儀,鋅粉消耗降低5%,同時大大節約生產等待時間,提高了崗位工作效率;與生產綜合研判取消10項冗余化驗項目,年節約化驗費約3.5萬元。2021年與綜合回收車間合并后,他建立小金屬回收率臺賬,尋找小金屬損失點位,讓鎘、銦等小金屬回收率提升了3-10個百分點。
安全守護:雙資質筑牢防線
當制液車間規模擴大帶來安全環保壓力的同時,賈兆霖主動考取中級注冊安全工程師,成為公司首位擁有冶金、其他安全雙行業資質的“安全衛士”。他的安全管理經歷,既有“跑斷腿”的執著,更有“磨破嘴”的耐心。
每天清晨8點,他的身影準時出現在車間生產現場,按照車間工序對工藝進行檢查的同時也對車間安全環保隱患和現場進行檢查。在車間日常工藝及安全培訓之中,賈兆霖通過生動易懂的視頻動畫結為大家講解工藝和生產中存在安全風險及事故案例,引導職工樹立正確安全觀。在他編制的《制液車間工藝培訓試題》里,針對每個工段的工藝和安全特點都有專屬的考試題目。年復一年的叮囑讓車間200余名職工記住了“事故隱患就在我們身邊,安全檢查要像CT掃描一樣細致”的硬道理。
十二載春秋,鋅錠的金屬光澤悄悄爬上他的鬢角。那些被汗水浸透的工裝,那些寫滿批注的規程,那些深夜實驗室的孤燈,都在訴說著一個技術工匠的赤子之心。
從技術革新的 “實驗臺” 到安全管理的 “練兵場”,賈兆霖始終以 “工匠 + 戰士” 的雙重姿態堅守在崗位上。時光帶不走他對初心的堅守,歲月磨不滅他眼里的技術之光,即便取得了諸多成績,賈兆霖從未有過一絲驕傲自滿。他始終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地在這條充滿挑戰的道路上默默前行。他用實際行動詮釋著對工作的執著與熱愛,激勵著身邊的每一個人在各自的崗位上努力奮進,為企業的發展貢獻力量。智能制造的時代浪潮中,賈兆霖依然保持著躬身耕耘的姿態——因為在他心中,最高級的自動化,永遠是那顆永不生銹的匠心。